Copyright © 2022 Royal Foundation of Art & Philosophy. All right reserved.
飲食文化
食藝傳承與創新 樹立文化身分與品味典範
2018年長流藝術與馥園飲食相遇,繼往時馥郁華美,一番人情故事的傳遞,「長流聯誼社」因此設立、組織會員,並以「馥園食藝、珍翫雅集、生活美學、人文藝術、文化交流」為核心,開長遠流傳的文史佳話。中華千年飲食文化透過馥園,在老朋友的支持與愛戴下烜赫一時,為台灣經濟奇蹟的堂皇盛事,開啟人文風尚的典範,也在黃金年代創造了我們共同珍貴的回憶。未來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馥園將聯盟長流聯誼社,重現飲食文化。
長流基金會飲食文化項目涵蓋功夫佳餚,承載深刻的傳統烹飪智慧與味覺印記,在精工細作裡,體現醍醐滋味,交融風土、人情與時代記憶的美味關係,從尋常食材裡,找到對食材的尊重,從歲時飲食觀之內涵,妙不可盡之於言。傳承養生補帖,天人相應順時的食膳療癒與保養之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千年典載的飲食智慧。
「馥園」隱逸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口、靜謐的臨沂街上,高五層的八角樓及全檜木打造,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做為四方閣內裝主題,以「重現明朝蘇州式迎賓樓」為建築概念,卻又別於尋常百姓家的蘇州園林,風格特殊,美國前總統布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政商名流,都曾是其國宴座上賓。馥園聯誼饗宴冠蓋雲集、遠近馳名,以中華千年飲食文化為本,小至家族宗譜,大至世界菜系,融合當代創新素材及名廚宗師特長,經由食藝的傳承與創新,溫古而知新。
臺灣年紀
立足臺灣環視全球 回顧反思展望創新
一場疫情,改變全人類生活,我們需要省思與改變,十年計劃應運而起。在每日新聞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內容層次不一,將與具公信力之新聞媒體合作,邀請各界代表共同票選臺灣及全球的年度十大新聞,並剪輯十五分鐘新聞資料精華回顧影片。結合永續教育、文化公益、藝術人文、獎勵補助,以多元觸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計畫的意義與目的,透過具影響力及教育意涵的年度新聞,強化兒少族群的深度思考養成教育。以全方位觀點與視野了解社會脈動與未來趨勢,關注社會公益議題。以優質藝術文化表演傳遞臺灣之光,串連國際藝文表演人才。藉由公開獎勵與補助,將公益精神傳達至各族群,奠定公民素質養成基礎。
活動計畫舉辦「十大年度新聞大事紀發表暨頒獎跨年晚會活動」,委請媒體擔任執行統籌,籌組具公信力之評選委員會,票選年度十大新聞及代表人物,於晚會活動中頒發年度代表人物、社會貢獻等獎項。同時策畫媒體專題活動報導,深入回顧新聞事件及前瞻未來展望。邀請國內外藝文表演團參與晚會表演,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邀請企業合作與贊助,推動企業CSR、兒少人文教育、藝文參與媒體識讀等議題。
文化
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因深度而精彩;因廣度而偉大。」
中華文化從燧人取火、神農採藥、伏羲八卦;有探索空間山海經、申論時間與萬物演變的易經;從黃帝建立了人類最早的聯邦體系,在藝術上的琴棋書畫;思想上的孔孟、老莊到百家,舉凡文學、醫學、科學、教育、到宗教、哲學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面對千年傳承與當今局勢,我們所積累的文化絕對能提供給我們所需的智慧、與推動文化需具備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深度之旅
立於過去傳統展望未来 共同聚焦台日當代新藝術
2018年12月,由長流美術館與京都市政府共同支持舉辦「第一屆日本與台灣美術交流 現在展」。東洋的宗教、思想、藝術與文化交織緊密,為了日本與台灣新美術的創造、促進發展,在社會情勢變化萬千、各種價值觀並存的現代社會,以「現在」為展覽主題,人們把握當下、用心生活,於12月16日至12月25日在世界文化遺產「二条城」以及重要文化財「台所」舉辦國際文化交流展。藝術之美與歷史古蹟,相映生輝。
此次中日交流台方遴選出情思兼備、工寫並行的嶺南大家歐豪年、揉合傳統與現代山水的胡念祖、以抽象符號表達現代性趣味的袁金塔、擅暈染色彩靈動渾厚且意境靜謐的秦立生、以沉穩色調隱喻心象的游守中、創作色澤鮮豔明麗又活潑奔放的白丰中;水墨淋漓捕捉物態精準的李鴻儒、呈現東方抽象山水巨作的劉玖通、油彩潑染流轉肆意的瑪馨玲,精彩絕倫。
日方則精心羅列十位各具風華的當代藝術家:以簡約造型和大膽色彩圖案為創作特色的麻田脩二、充滿童心與自由的陶藝家松井利夫、以金屬光澤表現自然景物的雕刻家信ヶ原良和、以LED映像等媒材展現自然與生命的視覺藝術家岩澤有徑、以無機物紡織材料創作的草間喆雄;另外,以日本膠彩畫為媒材的則有擅於描繪自然景色的吉田舟汪、以印度佛像菩薩為創作主題的畠中光享、繪製優雅夢幻花卉的黒光茂明、表現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河村卓見以及將動物形象賦予奇幻色彩的磯部茂亀,十分精采。
在科學迅速發展發達的數位化社會之下,情勢瞬息萬變、各種價值觀並存,人與人之間連結愈發緊密、文化交流的規模亦趨龐大。宗教、歷史與藝術之於我們而言,並非眼睛所能總覽、數値所能衡量,是以個人五感出發並用心體會。立於過去傳統、展望未来,努力於當下,是我們要保有的信念與體悟,提醒人們回到原點,傾聽內心。唯有汲取過往凝鍊的精神結晶、當下付諸努力,方能向寬闊自由的未來展望,朝向新的藝術創造前進。藉由台灣與日本攜手舉辦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展,從當下累積,聚集藝術家之間的聯繫,放眼未來,提供更寬闊多元的交流舞臺。
文化園區
古蹟修復文化保存 延續傳統工藝重振古文明
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在柬埔寨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發現原始森林裡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吳哥城是高棉帝國都城的遺址,為東南亞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北方中央山上,始建於九世紀初至十五世紀,象徵千年的全盛時期與藝術成就。1992年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經過十二年協調的古蹟恢復活動,確保吳哥窟免於破壞的保存工作持續進行,2004年已從世界瀕臨危險遺產名單除名,足見遺址的發現、保護、修繕和永續發展等對柬埔寨的重要性。
吳哥古蹟包含幾十處的古建築群,文化遺址包括寺廟、修道院、古蹟、歷史遺跡以及數十萬和近4,000個遺址等,其中以吳哥窟的建築保存得最完好,以其石雕工藝與浮雕藝術聞名於世。自1992年以來,非政府組織就一直存在於柬埔寨,已有3,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在全國各地社區提供各種需求的援助與服務,這些非政府組織注入大量外部資金,每年為其經濟提供超過十億美元的援助,其中有柬埔寨、義大利、美國、印度、法國、日本、中國等國的組織代表聯手保護吳哥古蹟群。
柬埔寨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其文化藝術部主要任務為鼓勵和支持柬埔寨的文化藝術。在藝術相關領域的非政府組織,法國文教組織與柬埔寨政府聯合設立,透過成立版畫、木雕、石雕、絹畫等職業訓練工作坊,協助當地青年與聾啞青年有一技之長,而大多數有質感的吳哥窟紀念品都是來自於此。在教育方面,有教育青年與體育部會,努力確保所有柬埔寨兒童和青年都有獲得優質教育的平等機會。1995年開始,文化部設立專責管理文化遺產區域的主管單位,主要為保護和評估國家文化財產、提升地區文化旅遊發展 、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
吳哥古蹟群歷時多年的修復,是一場多國合力的文化保存運動,在不同國家的背景下,有著不同的方法與技術,也是一個保護文化遺產的跨國交流平台,而我們所能投入的,即是提供相關的訓練與支持,從教育開始奠定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包括成立古蹟修復育成中心,教導當地人如何修復 ; 成立語言學校,教導當地學童中、英文學習,培養合適的人才及其能力,改善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透過現代創新的模式,延續傳統工藝與藝術,振興古文明的復甦和光榮。
江湖 就是一種使命!
向大師致敬
文化保育項目
禮儀之大,文章之華
「從民間發起,與國際組織交流,生活中培養珍惜文化的公民意識。」
文化保育包括外在的文明表現,以及內在的文化精神,是不同世代、眾多人所創造、演化的結果,共有共容、擴散涵化的概念與關係。不僅是文物建築、歷史遺跡的保護,更包括歷史背景、思想、風土、人情的教育。透過文化保育,認識歷史、藝術、科學於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從而活化、創新,永續發展。
保育科技創新
建構大數據資料庫,記載文物、文史、文獻,透過雲端圖文實載與檢索,將文化保育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完善、開放、分享。
應用環控科技如溫度、濕度、空品等質量監控,對於文物及文史遺跡維持良好保存環境,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
透過電子顯微鏡、三維激光掃描和高光譜掃描等科技檢測設備,以及生物(DNA)考古分析、田野考古研究,不僅對於文物和遺址中的多重學科訊息進行記錄、提取,重現歷史場景,也對於考古學術建立科學觀測的基礎,發現文物價值,進而文化保育。
學術古籍研究
「書」是人類用來記錄的主要工具。古代人們將文字刻在石頭、樹皮、黏土板上,有了書寫系統。5千年前埃及開始使用字母。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製成的書也是至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書籍從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到在中世紀時期少數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羅馬時代圖書館出現,到10世紀畢昇印刷術的發明,書籍得以廣泛的傳播。現今隨著網絡普及,書已跳脫了紙張的局限,以電子書形式更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書的發展趨向。材質不同及語文的演進,也影響了思想知識的傳遞以及歷史文化的演進。
中華文化流傳古籍十餘萬種,古籍文獻包括文書、檔案、書籍,由知識內容、著作方式、文字、物質載體、製作技術、裝訂形式構成。記載智慧與經驗,隨著時間進展,流傳至今,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古文物保存之前,對於傳世、出土古籍的整理及研究同樣重要。
文物價值保護
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布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更於1977年成立世界遺產基金,於1992年成立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
文物保護是文化保育重要一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於時代下的文化產物善盡保護,使文化持續發展,考量環境與人文,融入於城市創新與發展之中。
史館教育推廣
博史館組織肩負重要的社會責任,不僅致力於文化保育工作,推廣民眾認識並珍惜當地文化。
在完整有效的文化保育制度下,史館教育是最親近大眾的一環,也是最重要一項工作。除了對於文化保育,也服務社會,向大眾開放,有著典藏保存、研究教育、傳播展示等重要功能,可以說是保育文化的先鋒。
匠人工藝傳承
文化財不僅著眼於有形及無形的文化。對於生活中實質發展的文化體驗及技能在代代相傳下,成為精湛的工藝。在歷史與傳統基礎上,保存與傳承匠人工藝,發展出當地職人特色的工藝創作,是文化保育最好的「活化」方式。
郵票文化
重「新」感受,郵「心」出發 — 世界郵票數位典藏
文化保存及創生一直是基金會發展的核心之一,鑑於集郵活動因時代變遷及保存不易等諸多不便而逐漸式微,然而每一張郵票其實紀錄著過去的歷史、地理、生態及人文,對於文化保留及傳承上極富意義。
過去郵票在人們的心中,除了收藏價值外,亦是得來不易的一趟旅遊及遠方思念的一種珍藏,在每一趟的旅程中,能夠喚醒的記憶。往往是書桌、冰箱上的一張明信片、一個郵戳、一封書信上的郵票,讓腦海中回到當時記憶,也代表著你我曾幾何在當下年代的歷史玩味。一張郵票,紀錄了每個國家、城市的文化藝術,人文,時代的變遷,及隨著時光流逝的記憶人生。
因此期望透過將傳統紙本郵票結合新科技的技術,並加入兼具遊戲性及教育性的內容,讓集郵活動也能變成Z世代年輕族群的新興趣,同時讓郵票文化得以延續下去,而非被時代的洪流給淹沒。新舊世代在郵票文化上也會建立起新的共通語言,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及享受集郵的「怡情、益智、儲蓄」三大核心精神。